您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医院动态
【2025年第9期科普】结核检查知多少


医生啊医生,我在其他单位做检查,那边的医生怀疑我得了结核病,让我来专业的机构确诊一下,怎么还要做这么多检查?不是就做一个就行了吗?”

有不少市民在进行结核病相关检查时都会发出类似的疑问。不清楚医生开具的检查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检查。如患者被怀疑结核,一般需要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查。

根据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以及结核病相关的工作指南,常见的与结核相关的检查项目主要有病原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等五大类。不同的检查有着不一样的临床意义,今天与您一起了解一下。

  1. 病原学检查

主要包括细菌学检查以及分子生物学检查。这是确诊结核病的“金标准”和核心依据,直接寻找或证实结核分枝杆菌的存在。

(一)涂片染色找抗酸杆菌、无影膜夹层杯法找抗酸杆菌、分枝杆菌培养都属于细菌学检查。

1、涂片染色找抗酸杆菌:对患者送检的标本行抗酸染色,利用显微镜在镜下找抗酸杆菌,抗酸杆菌经染色后呈红色,在镜下可见条状或整团分布。这是一种直观观察送检的痰液中是否有菌的方法。该方法快速、简便,但灵敏度较低,且无法进一步分别结核分枝杆菌与非结核分枝杆菌,也不能直接分清楚是死菌还是活菌。

2、无影膜夹层杯找抗酸杆菌:该方法原理与“涂片染色找抗酸杆菌”类似,就像它的“升级版”。该法会在染色前先对标本中的菌进行富集,并利用压力差将标本中的菌转移至“无影膜”上,对膜行抗酸染色,同样镜下可见条状或整团的红色杆菌。该方法灵敏度较“涂片染色找抗酸杆菌”高,但经济成本亦更高。

3、分枝杆菌培养:传统的培养方法使用罗氏固体培养基。送检的标本经前处理后,接种至罗氏培养基上,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斜面上的菌落生长情况进行结果研判。培养时间一般为2-8周,每两周观察一次。8周都没有观察到菌落,才可能得出“没有分枝杆菌生长”的结论。“分枝杆菌培养”阳性表示标本中有分枝杆菌,并培养出菌落,后续会进一步完善其他检查,如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以进行分枝杆菌的分类以及耐药性检测,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病原学依据。因此有菌生长不代表确诊结核,也有可能感染了非结核分枝杆菌。“分枝杆菌培养”的灵敏度较“涂片”高,但耗时长,一般需要半个月至两个月才会有结果。


(二)分子生物学检查有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和突变检测(XPERT/RIF)、核酸恒温扩增(结核分枝杆菌RNA测定、结核分枝杆菌DNA测定)以及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等。

  1. 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和突变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NA测定、结核分枝杆菌DNA测定:这三种方法是从分子层面上检测标本中是否有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标本中是否有结核分枝杆菌的DNARNA片段。“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和突变检测”与“结核分枝杆菌DNA测定”是检测送检标本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DNA片段,此外“结核分枝杆菌rpoB基因和突变检测”还能检测该菌是否对治疗结核的药物“利福平”具有耐药性。当标本中存在DNA片段(即检测阳性),指示标本中存在结核分枝杆菌,该方法快速、稳定,一般用于“初诊”,能明确标本中“有没有”结核分枝杆菌,确定是否感染。但由于DNA片段十分稳定,当菌被“杀死”或被抑制,也能检测出相应的DNA片段,所以不能得出“正在”感染的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RNA测定是检测送检标本中是否存在结核分枝杆菌RNA片段。RNA片段极易降解,不能长时间稳定存在,“阳性”一定程度能代表有“活菌”的存在,结果指示标本中的菌“活不活”。当结核菌被“杀死”或被抑制,RNA片段会被迅速降解,检测结果随即转阴,故该方法不仅可用于诊断,也可用于评估疗效。



分子检测的灵敏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菌量较低时,结果可能出现假阴性的情况。但由于分子检测的“高灵敏性”,但菌量极低时,检测结果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导致“假阳性”。因此当结果明显不符的情况下应综合其他检查进行研判。

  1.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这是一种分子层面的药敏试验,能检测送检标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是否耐药。相较于传统的药敏试验,耐药基因检测更加简便,快速,检测时长从传统的药敏试验以天为单位缩短到以小时为单位。我所在2024年引进了该技术,对于涂片或培养阳性的患者,我们最快可在4小时内了解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氟喹诺酮类)的敏感性情况,为临床的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在服药的过程中,也可及时反馈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即时调整患者用药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对于病原学阴性肺结核(痰涂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检查均为阴性)以及肺外结核(如淋巴结核、骨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等)的诊断至关重要。

(一)活检:通过支气管镜、穿刺或结合影像学检查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如肺组织、淋巴结、胸膜等)。支气管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气道内的病变,并进行灌洗、刷检或活检,取得的标本用于获取病原学或病理学证据,尤其适用于痰菌阴性、诊断困难的患者。

(二)组织病理学检查:将活检组织制成切片后进行染色(如HE染色、抗酸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典型的结核病理改变。

为进一步提高结核病的诊断速度与准确性,我所把活检与结核分子检测相结合,利用“组合拳”的形式精准诊断结核病,取得“1+1>2”的成效。利用病理学检查进行定位和初步判断,结合“分子检测”进行精准识别和指导治疗,最后综合“分枝杆菌培养”结果,以进行诊疗的最终确认和药敏结果的补充。在提高诊断速度与准确性的同时,及早发现耐药结核,有助于临床医生启用针对耐药结核的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并指导个体化治疗,实现“精准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提高疗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也能解决疑难诊断问题,为肺外结核、菌阴肺结核等难以诊断的病例提供诊断依据。三者的联合使用是当前确保快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优势组合。

三、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也属于结核感染检查,这类检查用于判断机体是否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但不能区分是潜伏感染还是活动性结核病。

(一)皮肤试验

1、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即传统的PPD试验。主要方法为将结核菌素注射到前臂皮内,48-72小时后观察硬结直径。主要用于儿童结核病的辅助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常用于大规模的筛查。其缺点是与卡介苗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存在交叉反应,特异性相对较低。

2、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EC)皮肤试验(EC试验):这是一种新型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可用于诊断结核感染。通过皮内注射结核分枝杆菌的ESAT-6 和 CFP-10 这两种特异性抗原,观察注射部位的皮肤反应。其结果基本不受卡介苗接种的影响,准确性较PPD高,对结核感染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不能区分潜伏感染以及活动性结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如DRCT)和病原学检查进一步鉴别。

(二)γ-干扰素释放试验: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抗原刺激细胞因子释放试验是其中一种γ-干扰素释放试验。这是一种体外血液检测技术。利用结核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外周血中的T细胞,检测释放的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推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其特异性高,不受卡介苗接种的影响,是目前诊断潜伏感染和辅助诊断结核病的重要工具。

四、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结核病的早期提示诊断、确定病变范围和部位、鉴别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反应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由于影像学检查的非特异性,它并不能替代病原学检查。

(一)胸片(DR):是常用的筛查和诊断方法。DR简便、快速、廉价、辐射低,但对早期、微小、隐匿部位的病灶显示不佳。

(二)CT(计算机断层扫描):DR更敏感,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细微的病变结构、特征和隐匿部位的病灶,对于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发现并发症具有极高价值。

(三)B:可用于探查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以及浅表淋巴结结核、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等,并可引导穿刺抽液或活检。

五、 其他辅助检查

临床还会结合其他辅助检查以辅助结核病的诊断。

(一)常规检查:血常规、尿液分析、炎性蛋白分析等等均可作为活动性结核的辅助参考指标,但无特异性。

(二)对于高度怀疑结核但病原学阴性的患者,在排除其他疾病后,有时可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如治疗有效(如体温下降、症状改善、影像学吸收),也可支持结核病的诊断。


以上的内容构成了完整且科学的结核病诊断体系。不同的检查项目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实际需求开具相应的检查项目,及时且合理地排除结核病潜伏感染的情况。完善检验检查,能更好地针对患者情况进行诊疗。

检验检查是辅助诊断的手段,临床医生不会也不能单凭某一临床情况以及某一检查结果下诊断结论。单一的检查结果阳性无法确定该患者是否罹患结核,了解检查项目内容与意义,能更好地配合临床医生完善相关检查。江门市结核病防治所是五邑地区唯一一所能完善以上所有检查的定点医疗机构,如您曾接触结核患者或有不明原因的咳嗽、咳痰、午后低热,请及早到我所进行健康筛查。



宣讲团卡片



赵冬婷

检验室技师

南华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掌握分枝杆菌各项检测工作,擅长分枝杆菌药敏试验以及分子检测。曾到佛山市第四人民医院进修。